《封神2》崩盘,乌尔善的史诗梦还能救吗?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多部大片竞相上映。其中,《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承载着观众对第一部的好评与期待,以及对国产神话史诗电影工业化的期望高调登场。然而,上映后它却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让人大跌眼镜。这部被视为乌尔善“封神宇宙”关键一环的作品,如今陷入困境,也让我们不禁要问:乌尔善的史诗梦,还能实现吗?

《封神2》的失利,最直观地体现在票房和口碑数据上。首日票房虽破4亿,但随后便呈现断崖式下跌,最终票房仅勉强突破10亿,与第一部26亿的票房成绩相比,差距巨大。豆瓣评分也从开分的6.5分一路下滑至6.1分 ,复购率更是在春节档中垫底。观众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不满。
mksport体育从影片本身来看,剧情与角色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封神第一部》中,精心塑造的姬发、殷郊、姜子牙等群像角色在第二部被边缘化。邓婵玉这一角色戏份大增,她与姬发的感情线被批为“古偶套路”,严重影响了主线剧情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观众感觉是在看一部披着封神外衣的古偶剧。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本应是影片的一大看点,却因特效粗糙,被观众调侃为“蓝精灵”,严重影响了视觉效果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工业野心与创作之间的失衡,也是《封神2》失败的重要原因。乌尔善在第一部中展现了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让观众看到了国产神话史诗电影的潜力。但在第二部中,过度追求技术而忽视叙事的弊端暴露无遗。影片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可关键场景的魔改剧情却引发了诸多争议。比如殷郊复活时吸干元始天尊法力的情节,不仅让故事逻辑混乱,还引发了道教群体的抗议,被指责“冒犯传统文化”。宣发阶段主打“史诗感”的预告片,与实际成片严重不符,更是让观众感觉受到了“诈骗式营销”。
除了影片本身的问题,导演乌尔善也陷入了创作争议的漩涡。在《封神2》中,他被质疑刻意突出蒙古族元素。邓婵玉的扮演者那尔那茜是蒙古族,其戏份大幅增加,其他蒙古族演员如吕公望、辛甲也有大量特写镜头。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的批评,认为乌尔善“用民族情怀绑架创作”,甚至有人调侃“封神剧组快成蒙古族团建现场”。尽管乌尔善解释选角是基于角色适配性,但观众并不买账,觉得这种做法损害了故事的合理性。
乌尔善早年关于“汉人是元朝四等人”的争议言论也被翻出,结合影片中的选角争议,进一步激化了舆论。虽然其团队澄清言论被断章取义,但部分观众仍然认为影片中存在“弱化汉族英雄、强化蒙古元素”的问题,是对历史叙事的扭曲。此外,演员娜然(饰妲己)在外网发布的“花木兰是蒙古人”言论,也被关联至乌尔善团队的民族立场争议,使得这场风波愈演愈烈。
《封神2》的失败,给乌尔善和整个电影行业都敲响了警钟。神话改编并非随心所欲,经典作品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需要得到尊重。《封神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武王伐纣”的史诗框架是故事的灵魂所在。乌尔善试图通过解构传统角色来迎合当代议题,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扎实的叙事支撑,最终导致作品沦为“夹生饭”。观众对于经典的魔改容忍度是有限的,尤其是涉及宗教与历史敏感话题时,更需要谨慎对待。
对于乌尔善来说,如何挽救“封神宇宙”,实现自己的史诗梦,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封神第三部》已完成剪辑,他需要针对第二部的争议进行调整,在特效、叙事和角色塑造等方面做出改进。特效方面,要避免概念先行,真正让特效服务于剧情,提升特效的质量和东方神韵;叙事上,减少冗余支线,强化核心人物的动机与成长弧光,让故事更加紧凑和富有逻辑性;同时,还要更加注重与观众的沟通,积极回应市场反馈,在坚持艺术表达的同时,兼顾观众的期待。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封神》系列的困境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技术至上”与“叙事为本”的矛盾。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有深度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只有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中国电影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乌尔善的史诗梦虽然遭遇了挫折,但这或许也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希望他能在未来的作品中找到答案,给观众带来真正的惊喜。
Twins亲临真江湖!《剑侠世界3》焕新版今日8:00公测
有剑侠的地方才是真江湖!由Twins双明星代言,西山居新一代剑侠情缘手游《剑侠世界3》焕新版今日8:00正式公测。阿Sa阿娇“江湖奇遇”唯美电影级TVC首曝,且看蔡卓妍、钟欣潼携手穿越古今,上演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