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Jiangsu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等校续其弦歌,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及1994年先后更名为江苏工学院和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2003年镇江市江滨医院划归学校。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设有27个学院,开设98个本科专业;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在校生4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学历留学生2300余人。
学校前身
- 江苏理工大学

校园风景
原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本部)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
1960年,为了适应当时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农业机械部批准,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等专业的师资、设备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并在同年开始招生。
1961年校址迁至镇江,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校隶属机械工业部。
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
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校门风光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8月,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系科、专业逐步增加,向多学科方向发展。为了确切反映学校学科内容,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
1983年6月,南京农学院报告中央农牧渔业部并抄送我院,要求恢复农机分院及从我院调回全部教职工和设备。
1984年11月,江苏工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划归南京农业大学
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
1998年,由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
1999年1月,江苏冶金经济管理学校(成立于1958年)并入江苏理工大学。
- 镇江医学院
原镇江医学院(江苏大学北固校区)是一所江苏省属医学院校,座落在素有“控楚负吴,襟山带江”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该校以医学检验专业著称,是全国首批开设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五所院所之一。合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培养体系。院校创办于1951年,1984年批准升为本科院校,改称镇江医学院。在学校40多年办学史上,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和卫生管理干部万余人。
1950年,苏南行署卫生处委托江苏医学院筹建苏南第一医士学校。
1951年,苏北卫生学校医政队迁镇江扩建为苏北第一医士学校。同年,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创建。
1953年,原苏南、苏北第一医士学校合并为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
教学楼
1955年,镇江医士学校并入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
1957年,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迁至镇江,更名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
1958年,江苏省卫生干部文化补习班并入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同年7月,以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为基础,成立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59年,镇江中医专科学校并入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停办,成立江苏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1973年,江苏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更名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
1976年,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改建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
1979年,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
1980年,镇江分院改建为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84年,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镇江医学院。
1995年,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成为卫生部首批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
-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坐落在镇江市城区的东南部。东邻梦溪园,北峙寿丘山。寿邱山以南,是昔日孔庙的遗址;梦溪园附近,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时的居住之地。学校总面积 131亩,其中,校本部70亩,农场61亩。
梅花园
1958年6月,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7月,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停办。
MK体育恩波利合作伙伴1978年1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正式定名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从建校到合并的40多年中,学校历经了四个阶段。1958年6月到1962年7月,是学校的初创阶段;1978年1月到1982年7月,是学校的恢复阶段;1982年7月到1992年12月,是学校的建设阶段;1993年至合并,是学校的发展阶段。
合并办学
江苏大学校史沿革示意图
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
2002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在省内办学的9所从三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高校(即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举行办学百年庆典,并赠鼎纪念。
2003年,镇江市江滨医院划归学校。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同年,学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2013年1月,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 5月,获批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3月,学校成为“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首批试点院校。
2017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签署协议,决定合作共建江苏大学。
体育设施
2018年3月,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9月27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大学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协议签订暨江苏大学南京研究生院挂牌仪式在江苏省农科院举行。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同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10月,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11月11日,江苏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协议,共建长三角新结构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11月19日,江苏省教育厅与镇江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江苏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合作协议签约活动在江苏大学举行 。12月,江苏大学附属甘肃医院、江苏大学甘肃临床医学院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揭牌成立。
2020年5月,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 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月11日,江苏大学廉政与法治研究院成立 。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江苏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11月18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基于与江苏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江苏大学设立“全球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中心”
科研平台
科技馆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镇江市共建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院、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工程研究院(生物机电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江苏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常州工程技术研究院、东海汽配研究院。
研究成果
独树一帜
2010年至2016年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27.89亿元,其中纵向经费8.56亿元;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09项(2014、2015年均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国家973、863计划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2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9项;SCI检索收录论文5231篇;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2015、2016年度,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列全国高校第6位和第8位。2018年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
学术资源
- 学术刊物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校园设施
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0年创刊,双月刊。报道内容:主要报道农业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电气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学术论文,其中农业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为本刊的重点栏目。收录情况:国外数据库有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与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SCD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主要刊登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辟有“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中国当代史研究”、“赛珍珠专题研究”、“词汇语义学论坛”等专栏。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该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数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收录。高校教育管理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SCD源期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学术论文。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法规与政策、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领导与能力、高校教学管理、高校学生管理、高校师资管理等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该刊为Ei(Ei Compendex)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泵理论与技术、泵站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检测与控制、农业工程、环境工程、流体工程等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实用心电学杂志
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JS317)》、《中国首席医学网收录期刊》,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等收录。
- 图书馆藏
图书
截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272.1万册,电子图书176.2万余册,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中外文纸质报刊1405种,电子报刊24600多种,全文数据库75个,二次文献数据库16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同时还自建“车辆工程数据库”、“岚清篆刻文库”、“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等特色数据库10余个。
学术交流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等62个国家和地区的23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大学克兰菲尔德未来技术研究生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麦考瑞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等合作举办了21个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建设了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高端流体机械装备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平台,获准设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中心。
2022年11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基于与江苏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江苏大学设立“全球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中心”。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开设9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农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三江楼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计算机科学、植物学与动物科学、一般社会科学、物理学1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工程学、化学、农业科学进入前1‰。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1年,江苏大学21个学科入选US News2022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2023年3月30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江苏大学位列第78名。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比例达41%),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群体。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弛、袁寿其、赵文祥
教学建设
江苏大学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是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并连续多次获得“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学校多次在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竞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多次获评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 2021年9月,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形成了以40个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虚拟教研室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重大赛事中表现优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8届喜捧“优胜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连续4届获得双金奖,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屡获全国冠军,女子足球队获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季军。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地方高等院校机械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学校标识
· 校徽
江苏大学校徽
学校校标为正圆形,以绿色(C:100,Y:100,K:20)为主色调,外环上部为赵朴初题写体校名“江苏大学”,下部为校名英文全称“Jiangsu University”。中央主体呈“U”造型,内含三条渐变色带似远航帆船,意寓学校渊源及“三校合并”。主体上方“1902”表明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精神文化
· 校训
博学 求是 明德
博学—广博精深;求是—实事求是;明德—明懂道德,这是做人之本,更是为师之本。
博学——这是对知识追求的强烈愿望,也是对每个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对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认为,君子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因此,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广泛涉猎,使自己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渊博的学识。
求是——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求得创新。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要使学习取得实效,就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个人工作的实际,进行思考,弄清楚影响事物发展的多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增强正确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明德——这是学习的升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宗明义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寥寥数语,充分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心、修身,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美好未来。要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
· 校歌
百年辉煌向未来
作词:葛逊
作曲:邹建平
百年风雨,我们一同起航,三山如画,我们阅尽沧桑。
悠悠长江在这里奔涌,绵绵文脉在这里激扬。
博学奠基石,求是谱华章,明德镌心灵,教学共相长。
江苏大学,我们为你骄傲,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
百川融汇,我们一起飞翔,薪火相传,我们超越梦想,
棵棵栋梁在这里成才,灿灿桃李在这里绽放。
博学奠基石,求是谱华章,明德镌心灵,教学共相长。
江苏大学,我们为你骄傲,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
林青霞
mk体育...
湖北自贸概念4日主力净流出4544.49万元,中百集团、光迅科技居前
3月4日,湖北自贸概念上涨0.71%,今日主力资金流出4544.49万元,概念股15只上涨,11只下跌。主力资金净流出居前的分别为中百集团(1.1亿元)、光迅科技(5293.97万元)、烽火通信(3...